中国美术家注册查询网
    
站内查询:
文艺评论

中国学界“美学”概念模糊,而世界美学研究已转向文化

作者:澎湃新闻 | 责任编辑:CRAA | 发布时间:1/4/2017


  编者按: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美学是一个内涵模糊外延混乱的理论概念。”

  “当代美学讨论的中心逐渐从艺术转向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在谈论艺术的时候,事实上是指向文化,但文化的相对性以及过于宽泛的内涵,使当代的文化研究式的美学缺乏美学应有的审美标准和核心价值。”

  近日,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了“批判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丛书”,该丛书旨在解答如何用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去阐释当代艺术文化现象,如何跨越艺术和文化产业之间的鸿沟等当代美学理论问题。

  目前该丛书已出版《文化、治理与社会——托尼•本尼特自选集》一书。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是当代英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家,现为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博物馆的诞生:历史的、理论的、政治的》、《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等。

  澎湃新闻经授权发表该丛书总序。

  编撰本丛书的目的是适应美学的当代发展,我们将新的方向称为“批判美学”。它的基本理念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方法论基础则根植于“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的“文化研究”。我们希望在概念和方法的多样化方面,以及美学对当代艺术的理论阐释等方面推动和促进美学的当代发展。

  传统美学产生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美学由鲍姆嘉通命名,并且在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被第一次理论化,它的核心理念是关于形式的艺术哲学。然而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美学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例如在法国,美学主要是针对一系列文学批评的实践,而在英国,美学通常被看作是关于人生经验的理论。

\

黑格尔:《美学》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美学是一个内涵模糊外延混乱的理论概念。我们反对仍然按康德的学术规范来定义和解释美学的当代发展,同时我们也认为阿多诺所坚持的反对把美学当成一门孤立的学科来理解的观点仍然是重要的。

\

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除了历史不断发展变化的因素之外,有两个原因造成了目前美学概念的模糊和混乱。首先,19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美学被置于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内,它以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的形式存在于大学教育系统之中。与此相适应, 1913年国际美学学会成立,美学成为一个越来越全球化和跨国界的学科,美学的具体性与普遍性的矛盾成为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

  其次,美学的发展同时是一个文化地理学的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拓展,美学从欧洲传遍整个世界。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对艺术的康德式阐释逐渐称霸全球。

  我们看到,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以德国美学为核心,法国美学和英国美学为两翼的三个哲学系统所构成的理论大厦大部分已经坍塌,或者正在逐渐坍塌。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凯瑟琳·吉尔伯特和赫尔穆特·库恩的《美学史》(1954)和吉多·莫波格·塔利亚布的《当代美学》(1960)在现代美学话语规范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种新的美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静悄悄地发展着,其早期代表有莫里斯、列宁、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学者,随后在东欧和中国也得到了发展。

  例如在前南斯拉夫,随着 20世纪 60年代末及 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在滑稽剧的批评实践中,聚集起一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其他人物,他们的写作和演说主要涉及美学,在贝尔格莱德米兰·达米亚诺维奇可能是最为重要的美学家。

  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发展,以往的美学学科出现解体。在一大批哲学家的努力下,一些新的理论传统开始出现,例如1980年代在卢布尔雅那出现的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在美国的西北大学出现的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和在中国出现的实践美学等。

  这种新的美学理论比现代主义美学更为复杂,它延伸至不同的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它在哲学传统和社会思潮中产生,在理论的层面上实现了方法论的融合或者说是跨学科的结合,并且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一个例子是阿瑟·丹托的理论对马塞尔·杜尚或安迪·沃霍的作品是否艺术作品的讨论;另一个例子是瓦尔特·本雅明关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光晕、政治的审美化、电影和摄影的功能,以及人类感知模式的新变化等的碎片化的讨论。

  我们认为,正是这种碎片式的美学,成为当今艺术哲学和美学理论的主要形式。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美学才与当时的艺术事件相互结合起来。在此之前,美学是艺术的附庸,或者说阐释者。新的变化开启了美学与世界的更为复杂而多样的关系,我们因此期望批判美学可以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理论中,美学研究的中心似乎不再是艺术而是文化。当代美学讨论的中心逐渐从艺术转向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在谈论艺术的时候,事实上是指向文化,但文化的相对性以及过于宽泛的内涵,使当代的文化研究式的美学缺乏美学应有的审美标准和核心价值。如何用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去有效地解释和阐释当代艺术文化现象,跨越艺术和文化产业之间的鸿沟,正是当代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我们这套丛书努力回答的问题。

  这涉及对当代时尚艺术的评价和美学的复兴。尽管许多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但是建设性的理论仍然尚未建立。

  我们应着重研究本雅明所指出的正在改变着的人类感知模式。如果说黑格尔时代有艺术哲学,有浪漫主义诗歌在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的美学,如果阿多诺的时代有无调性音乐和表现主义美学,如果莫里斯、梅洛–庞蒂是现代绘画分析和评价的典范,如果本杰明作为先锋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美学阐释者,如果阿瑟·丹托的早期理论是抽象艺术的哲学化,那么这其中的哲学反思是什么?今天哪一种思想在主导美学的发展?一种美学理论(或艺术哲学)作为当代艺术所产生的理论反思,是否提出了至今理论抽象本质上的滞后问题?这些问题显然要求引入对当代美学和美学理论的重新认识。当代美学和美学理论存在于现代主义思潮的土壤之中,在20世纪由我们以上提到的理论家们所发展,应该提供一个文化的哲学的认知图形,应该使当代艺术意义化。这套丛书将沿着这样的理论路径,并将遵循这种方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批判美学”将达成它的预期目标。

  我们期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

\

《文化、治理与社会——托尼•本尼特自选集》,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12月。

(文/王杰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

新闻来源:中国美术家注册网

中国美术家注册查询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美术家注册查询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美术家注册查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消息来源:中国美术家注册查询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消息来源:XXX”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