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注册查询网
    
站内查询:
名家访谈

丹青妙笔写竹韵 行芳志洁乐平生

作者:——记画竹名家黄小舟先生 | 责任编辑:CRAA | 发布时间:12/21/2016

 

    【人物档案】黄小舟,又名博约。1965年出生于国画之乡安徽萧县。擅画兰竹,其墨竹崇尚文同、苏轼、柯九思、吴镇、石涛、郑板桥等文人画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展览、并参加国际交流。先后被国内文化机构以及德国、美国、日本、新加坡、巴西等私人机构收藏。

    出版有《博约墨竹欣赏》、《博约兰竹选集》、《黄小舟墨竹选辑》、《黄小舟兰竹画选》、《中国当代美术名家经典---黄小舟卷》、《三僧夜画——郭因尹沧海黄小舟书画雅集》、《竹韵清谭·黄小舟画竹评论集》等多种画册,被誉为“江淮一枝竹”。

    现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安徽省书画院理事、安徽省绿色文化绿色美学学会绿色书画院副院长、安徽省萧龙士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安徽省收藏家协会书画专委会艺术顾问、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史中,竹乃儒、佛、道三家共赏之物,与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合称“四君子”,与松、萱、兰、石谓之“五端图”,与松、梅、月、水者颂为“五清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百年来,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青青翠竹,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这样一个画家,他嗜爱竹,崇尚竹,栽种竹,书画竹,赞美竹,以竹为友,与竹为伴。竹子的每一片绿叶,都浸透了他的灵魂;竹子的每一次拔节,都拨动着他的心弦。而他的每一幅作品,也都尽展竹子的面貌。人与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画家借助竹子,得意洞察生命的真谛,完成了独步当代的艺术成就;竹子借助画家,得以尽展风采,在艺术中永恒。

这位画家,就是蜚声当今画坛的画竹名家“江淮一枝竹”黄小舟。

  


一、恋竹情

萧县,文化底蕴深厚,风骚人物荟萃,古有“文献之邦”之美誉,今有“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之美名。

萧县书画艺术,历史悠久,渊源厚重。据史书记载,从春秋的“三贤”,到汉时的画像石;从明代的“龙城画派”;到清时的吴作樟、张太平、张逢臣、路荫南,再到当代的萧龙士、刘开渠、朱德群、王肇民、刘惠民、卓然、吴燃、郑正、欧阳龙、薛志耘……萧县画坛人才辈出,这些誉满画坛的杰出人物,不但成为了萧县人的骄傲,同时更是中国美术界的骄傲。

除了这些闪烁在艺术星空中的明亮星辰外,萧县群众性书画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一支规模浩大的民间书画队伍,每个村庄,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儿童,善画者众。人民之所以要问,萧县为什么除这么多书画人才?到过萧县的人都可以回答。

之所以将笔触伸向这里,主要缘由在于,1965年,黄小舟出生在这里。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黄孝义是国家一级剧作家,创作颇丰,当年由他编剧的《西楚霸王》曾获安徽省电视剧创作一等奖;他的母亲是一名教师,用最朴实真诚的爱滋养着她的孩子和学生们。

受父亲艺术基因的传承,受母亲爱的灌溉与滋养,受当地文化气息的熏染,黄小舟自童蒙起他诵诗习画,笃行不辍,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美育启蒙与人格塑造。

流过千年的黄河故道不仅给这片土地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更带给了这片土地丰厚的文化沉淀。他的家乡黄台子村与一代书画奇人刘惠民所居迎风口村相邻,离书画大师萧龙士家乡萧场才几里路。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黄小舟可以这样从容泼墨写竹了。

黄小舟开始真正学习绘画,是在他考上大学之后。

1984年,黄小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安大外语系。他像所有那个时代的人一样,除了学习英语外,也涉猎广泛,如饥似渴的吸收各种文化。他业余时间学书画、练武术。多年后,他回忆说那个时代最值得回忆的是彻夜读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做侠士梦。

他在黄山书画夜校学过梅兰竹菊,聆听过张建中、郑若泉等人授课。假期回萧县遍访过家乡的书画名家刘惠民、郑正、薛志耘等请他们指点一二。

当然也遍访过更多武术名家向他们学一二招式。

学画伊始,黄小舟临习梅兰竹菊,随后发现,自己特喜欢画兰画竹,究其原因,这不仅是兰竹很能够贴合自己鄙视邪恶、弘扬善良的性格,更主要的是,潜藏在自己心里的那种“侠义柔肠”一直根深蒂固着,喜欢竹,是因为有“侠士”的梦想,而喜欢画兰,是因为他要释梦,假如做不成“侠士”,也不要与世俗同流合污,让自己在兰花中寻求心灵的安静!

加上他喜欢舒畅、明快和唯美,喜欢那种大开大合的,酣畅淋漓的题材,所以,在读大三时,黄小舟正式开始学习画竹。

日复一日的画竹,素材单一,黄小舟有时也会感觉枯燥无味。不过,他深厚文学功底赋予了画面多姿多彩的意境,使自己在枯燥中寻到了另一种意趣。春夏秋冬、风晴雨露、雾雪霜冰等各种时令季节和自然环境,让他感到竹子在各种场景中的万千姿态,如果在竹画上再配上山水、花鸟、人物等,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

于是,他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开始了漫漫的、辛勤的习竹写竹之路……



二、写竹路

黄小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外贸部门工作。随着国门的洞开,为了工作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黄小舟被单位指派常驻德国、美国等诸多国家。

但无论去哪个国家,黄小舟都要带上一捆家乡生产的宣纸。身处异国他乡,工作之余,他就以作画来排遣心中的孤寂。

生意是一种文化,它也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国外谈生意的时候,黄小舟经常与合作伙伴探索着双方国家的文化区别,涉及最多的,就谈到文化的“根性”。

他越来越觉得他从小接受的东方传统文化更具魅力,他没有像其他人选择久居异国他乡,黄小舟选择了回国。回国后,他在琥珀山庄购置了一个院子,取名“澄园”。

说文解字释义:澄,淸也。澄之言持也。持之而后淸。“澄园”,乃“澄怀味象、远离尘嚣、澄澈心灵”之意。   由于黄小舟的豪爽的性格、

澄园,其实是文人雅集的场所。澄园大门口挂有多块牌子,其中“萧龙士艺术研究会”、“安徽省绿色文化、绿色美学学会绿色书画院”最为醒目。因为艺术,这里经常聚集着省内外艺术界著名作家、画家、书法家、歌唱家、戏剧家、表演艺术家、编剧、摄影家等。他们相聚澄园,谈人生、谈理想、谈艺术、谈创作、谈戏曲、吟诗作画、举樽叙怀,相互交流,借此提高和丰富自己。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为闻名遐迩的艺术沙龙之地。合肥三老之一,著名民俗学家、有合肥活地图之称的牛耘就曾专门撰文称澄园为合肥著名艺术沙龙、赞黄小舟为当代义士。同样居合肥三老之一的古文字学家许有为老先生则盛赞黄小舟为当代孟尝君。

黄小舟从这些著名艺术家身上,不仅学得了艺术的精髓,更学得了做人的道理。

因为喜兰竹,他几乎在澄园前后所有角落都种上兰竹,大有澄园要被兰竹包裹的感觉。黄小舟说,兰,高雅纯洁,竹,虚心有节,它们是精神文化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兰,况澄园呼?

因为工作,黄小舟的脚步曾走过全国大多省份。出差期间,每到一处,他都要去生长竹子的地方观看。从华中到云贵川,再到闽浙赣一带,全国的“十大竹海”,他徜徉过,驻足过,留恋过,乐而忘返。那些奇奇特特的竹,其超尘脱俗的气质令他叹为观止——在日光里,昂扬生清辉;在月光下,隐若生清影;在和风里,潇洒生清声;在暮雨中,疏斜生清韵;在晨露下,婉柔生清光;在雾茫中,梦幻生清趣;在雪岩下,含润生清高……它们直劲挺拔,刚柔相间,凌霜傲雪,风雨情真,节不改,色不易,不超时而自得其时,不媚俗而独留清高……

回到澄园后,他也经常去观察自己种在园内的竹子,慢慢欣赏和观察她们的姿态,领略她们的神韵,品味她们的气节,崇尚她们的美德。

尽管工作忙,但黄小舟把工作之外的所有业余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了写竹之中。从作品的立意、构图、技法,到竹子杆、枝、节、叶等各个部位的穿插,疏密与表现,再到线条的处理,用墨的浓淡,气韵的彰显,虚实的结合……一步步地学习、摸索、总结与提高。除此而外,他大量购买《芥子园画谱》、《三希堂》、元明清以来各种竹谱兰谱数十种、以及古代文人画家的画论和读书笔记等,倾心学习,其中一本《板桥全集》被他临摹达百遍之多。

前人书上的写竹之法,屡屡让其深思:——

写竹之法,功夫在画外,须求神求形,不可浅尝辄止,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未到而气先吞;

写竹须习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而自出新意,居闲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又不可一笔无古人。

写竹,其实与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必须谨守本份,不可节外生枝!

年轻的黄小舟,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从此,他在画竹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进入了质的嬗变!

三、品竹韵

赋予黄小舟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哲理启迪和人格力量,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更是因为竹的自然性情和独特品格!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赏竹、写竹艺术生涯中,黄小舟通过自己的辛勤探索、苦习不辍,写竹作品,主师板桥的技法与精神,其次,借鉴文同、苏轼、柯九思、吴镇、石涛等人的写竹经验,然后大胆创新,独辟蹊径,溶于己情,自立门户,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板桥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黄小舟画竹,也没有固定师承,除得益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外,就是师法帖,师自然。

9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美学家、美术史论家,也是黄小舟的忘年交郭因先生一语中的:“小舟作画既师古人,更师自然。他画竹远师清人郑板桥,近师院内翠竹,常有古人所未曾察觉,更未曾表现过的细微之处、巧妙之处,下笔即呈露出一种清挺灵秀之气。所画兰竹既有真相又有真魂……极有可能成为一代兰竹著名画家;”

和板桥一样,黄小舟的眼里也只有竹子,他的竹图上,没有月色清晖,没有亭台楼阁,更没有仕女伤怀,几根瘦竹,或插一缕幽兰,或配一块奇石,画面干净利落,少了旧文人的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多了新时代艺术家的思想、风范与正大气象。

这与他的个性有关。在友人的眼里,他是个义士,胸襟傥荡,仗义疏财。他纯朴、内敛而不张扬,从小就喜欢默默读书、思考、写作。新的时代又赋予了他新的价值观,让他心中的唯美情思变得灵动起来,使他常常进入“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的状态。

一位是尤善画竹的前朝大师,一个是嗜竹尚竹的年轻后生30多年来,黄小舟在写竹艺术上继承了郑燮风格及其前辈石涛的同时,又拓展了秀丽悦人的风情格调,变革创新,发扬中国画与诗歌相结合的优秀传统,将中国传统美学所推崇的刚健不阿的力量与气势,作为了他艺术风格的主导。

立志必修身,写竹先立品,真正的画家,笔下世界便是快意江湖。兰竹难画,众所周知。黄小舟写兰写竹,力求“博求约取,由博返约”的原则,并把这一从艺原则“博约”作为签名署在每幅作品上,足见其严谨的创作态度与创作理念。

在他的代表作品《清风图》、《竹石相依图》中,他的“博约”与情感都得到了极大的展示:竹干雅逸挺拔,刚柔相济,竹枝变幻多姿,意境深邃,竹叶灵活自然,飘逸流畅,其笔墨腾绰,风骨高洁,气韵生动,清新洒脱,寥寥几笔,将竹子文静高雅、傲雨凌霜、宁折不屈、乐于奉献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性情中人多以性情入世,黄小舟亦是如此。品读他的画作,于每一幅间都能觉察他所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真性情。如《雨后新翠》,在构图上别出心裁,其主干右倾,侧枝则从右下方向上,激昂劲挺,似有悠然韵味。其苍劲的老干鑫牙古趣,精神饱满,似乎听见清新气息在竹叶间隐现,竹在雨后娇羞含箨,真是好一首美妙绝伦的二重奏!

又如新作《清香散空谷》,用笔用墨已经走出画竹的陈法,淋漓洒脱于法外。虽咏的是幽兰和苍竹,却以山水画的气度,引人入胜,于空旷山间,生出一种君子之清新;

作品《风雨图》中,却是另一种异境:竹在风雨中傲然挺立,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跃然纸上。那笔法线条柔美飘逸,墨的浓淡枯湿恰到好处,竹子的杆、枝、节、叶等各个部位疏密有间,错落有致而又自成一体,令人睹之而神清气爽,如饮佳酿,似品香茗,一种沁人心脾的馨香渐渐漫上心头;

而作品《迎春》,却是用极致的笔墨写就繁而不乱的锦簇竹叶,加之迷离于其间的鸟儿,实是一曲复调乐章在演奏,当是诗书画与音乐的美妙联构;而《雨意写竹》,酣畅的笔墨写就了雨韵梅竹的氤氲,雄浑奔放的历观,笔力遒劲,配景烘托得体,竹韵风姿跃然纸上……

“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与历代名家画竹子不同的是,黄小舟别开生面,自出机杼,还特别喜爱画竹笋。在他的眼里,画竹而不画笋是不完整的,那些圆圆的层层笋衣包裹着的嫩笋,就如同未成年的孩子一样,天真稚嫩,惹人怜爱,她们青春激昂,她们朝气蓬勃,她们昂扬向上,昭示着春天的勃勃生机以及生命的无限美好。于是,在他的健笔下,一张张春笋图也应运而生……

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数十年写竹生涯中的心得、体会、感触述之于笔端,撰写了大量赞美竹、写竹之法以及为人处世哲理的名言、警句,并时而温习之,以娱己情。

与那清淡高雅、虚心劲节的修竹一样,黄小舟同样行芳志洁,淡泊名利,他一生嗜竹写竹,并非是为了索名求利,追权逐势,而纯粹是为了养心修性,蕴善人格,做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正人君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他的功力弥深,艺术造诣日臻成熟,声名日隆,艺林硕颜备加推崇,但他从不沾沾自喜,言表自彰,而是时时刻刻保持着谦虚谨慎、朴实低调的为人、处世、从艺作风。他的写竹作品,遇到有缘的、赏识的或者谈得来的朋友,则慷慨送之,分文不取,若只是门外人想用于装饰门面或附庸风雅者,则片纸不与。

对于“艺道”,古人曾有过“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寄妙理于豪放之中”的妙论,而作为一位当之无愧的学者型、儒商型画家,黄小舟善于从中国传统写意中吸取营养,追求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清逸性、烂漫性等审美情趣,使自己的竹图,格调清新雅致,书卷之气浓厚,意韵之曼妙,笔墨之灵气,形成了无可替代的审美效果。

韵,源于心灵、本于气骨、托之性情、趋之自然,这当是一种“大雅”境界,而为了用笔墨诠释自己的胸襟、探知艺术的本真,黄小舟在画竹技法的探索上可谓殚精竭虑。在用笔上,他不只讲求书法趣味,而更注重对对象的生动描写,这就使得他的用笔活泼且灵动;在墨色上,他极为重视水墨效果的表达,将水的技巧运用到了极致,给人一种清丽透明之感,从而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

这个创作新路,为中国画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作出了成功的尝试!

四、似竹美

与人作计终是影,别开生面方清新。或许这当是黄小舟耕耘艺坛三十多来所秉承的艺术宗旨所在。世上万物,最为难着莫过于“真”,倘若人心不“真”,则利欲熏心;倘若艺术不“真”,如竹篮盛水;倘若意志不“真”,终是半途而废……行走于尘世间,探索于艺术华苑,黄小舟活得“真”、走得“真”、求得“真”!


中国古代文人画多以“雅”为其风格,而当中尤以花鸟为甚。多年的勤奋创作,黄小舟在追求一种美的愉悦与享受同时,又着力于“雅”风中融入了自然及生活情趣。这就是他的画作贴近生活与时代,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他的画境里融诗情、画意、乐感于笔墨变化之中,给人以视觉、听觉、文学意趣的艺术享受,从而形成了构图丰满、墨色灵动、情趣盎然的艺术风格。

黄小舟古今世事无所不论,诗词歌赋无所不学。他的开阔之心浸润舒卷浩气,传递至作品,令人于他所创造的生动形象和笔墨情趣间,体悟到他用文字构成的画外意境,如三日不绝之绕梁余音,袅袅而令人回味不已。

书卷气、古雅风、诗文境,当是黄小舟水墨画的主要特色。当然,我们不能忽略的还有其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一种浓浓人情味,这种和暖的情感,是反映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恋,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精髓的继承和发扬,是一个书画大家博大胸襟的体现。他的水墨画,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心理的绵延,画家或痴迷于传统,或倾心于现代,皆有其性情之源。

黄小舟性情沉静质朴,心地淳厚,自然,他的画作便有了一种“万物静观皆自得”、“澄怀悟道”的妙意。

修竹千竿,毕生情牵梦绕;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黄小舟的写竹,当年被誉为“江淮一枝竹”,逐渐登上大雅之堂,被广泛收藏。如今,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他的作品又上了一个艺术新台阶,被作为友谊、和平与美好的象征,在外事活动中赠送给外国政要和国际友人,这也成了他写竹艺术生涯中最闪亮、最浓墨重彩一笔——终将会修剪成为“中华一枝竹”!

针对他的作品以及画竹成就,90高龄的著名美学家、荣获全国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郭因先生一锤定音:极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家。

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传席说:“画竹宋有白玉蟾,元有吴镇,明有徐渭,清有郑板桥,今见小舟所作犹有新意也”;“小舟画竹有新意,余观其画竹觉清风习习,咸有生意也。”

著名美学术论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周积寅说:“他擅长花鸟,尤工墨竹,以造物为师,崇尚郑板桥,师其意而不在迹象间。作画胸有成竹,又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拈来,自尔成局,章法无一雷同。风格挺拔、雅逸,寄情于画,得天真、自然之美。”

著名画家、教授郭公达说:“板桥遗风,小舟先生画竹有神,可佩也;”

著名文化学者、民俗专家牛耘说:“江淮一枝竹,高人黄小舟。仗义交游广,椽笔写风流。”

著名画家、安徽美协原主席章飚说:“小舟作画,充分掌握了墨分五色的“度”。运笔横涂竖抹,潇洒自如,直抒胸中之兰竹,故竿竿竹枝,浓密得体,有如利剑出鞘,箭矢疾驰,挺拔遒劲;写叶信手拈来,如怀素之狂草,羲之之行楷,收敛自由有度,浓密搭配自然,墨色浓淡天成;形成画面,质拙清韵,摇曳风动,呈勃勃生机,充分展现了竹之“高洁”个性,引人们无限遐思和联想,真乃当今画家写竹之翘楚也;”

著名书法家、画家陶天月说:“小舟为竹作万幅写生,其所画疏簧瘦竹,风枝露叶,疏淡超脱,笔情纵逸,随意挥洒,尽得板桥之趣,有当代板桥之谓也;”

著名画家葛俊生说:“天道酬勤,终于形成了自己挺拔、劲健、潇洒、苍润、秀美、多姿的个人画竹风格,其中不少作品颇有板桥之风;”

著名书画家王家琰说:“好友小舟,关门种竹,以竹为师,载入画谱……写兰得龙士老精髓,出手即参上乘,直追青藤、八大、李晴江矣!”

著名学者、教授许有为说:“在小舟画室里,我欣赏了他多幅作品。画中绿窗竹影,枝叶扶疏,兰叶纷披,花若佛指。凝睇而视,只觉得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清风墨韵,扑面而来。其运笔、着墨、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让人想起清代扬州画派的石涛和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但又有他鲜明的个性;”

……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板桥写的不仅是自己,也写了这位后生!

技艺的精进,不仅在于生命的投入,更在于生命投入的方式。

黄小舟的绘画题材和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这与他在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某些特质相比,此时的他,无疑进入了一种更为深沉、更具中国文人气质的深沉悠远境界。

作为专事墨竹的画家,黄小舟积极倡导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经常舍弃大量时间去组织绿色文化活动,除此外,他还积极投身到慈善事业之中。

或许,有人把黄小舟比喻为那沙漠中的骆驼、寒风中的老牛,或者秋荷下的莲藕、卷云中的清月,其实,澄园中那一簇翠竹才是他最合适的身影!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诗人写的是什么?我以为是在写博约。

“作画必先立人,没有好的人品,就没有好的画品……”博约写的什么?我以为他把自己写成了竹!

后记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一直想和黄小舟先生进行一次长谈,可他非常非常忙。

那段时间,他正在筹备著名美学家、美术史论家郭因先生九十华诞书画展,接着又筹备孔小瑜传人陈丁佛先生书画展,本书付印之时又在忙江淮大写意掌门人萧承震先生画集首发式等,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本没时间与我“闲”谈。

所以,我只能根据有关资料草写了这篇文章,也没送他审阅。如果文中出现了某些差错,敬请黄先生谅解!

谨在此表示对一个忙得没时间闲聊的人的深深敬意!

    

新闻来源:中国美术家注册网

中国美术家注册查询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美术家注册查询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美术家注册查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消息来源:中国美术家注册查询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消息来源:XXX”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