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注册查询网
    
站内查询:
名家访谈

从生命到慧命——关于人生姿态的多种阐述

——走近“艺术清教徒”张国琳

作者: | 责任编辑:CRAA | 发布时间:12/17/2017


【人物档案】张国琳,男,1951年生,江风堂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创作、策划工作负责人。2003年起策划并组织“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合肥版画创作群体”“合肥主题画创作群体”。

多次荣获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展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1999年获中国版画终身荣誉奖“鲁迅版画奖”;1985年版画作品《高原秋爽》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至今,已有百余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著名画廊收藏。

出版画集《大千世界》、《张国琳美术作品选集》(黑白绘画、人物素描、彩墨画、版画花卉、油画、版画)、理论作品《谈黑白绘画》、《新徽派版画》等。版画作品《黄山神韵》被制作成为“个性化邮票”面向全国发行;

作品参加1977年“‘双庆’全国美展、第6、9、10、11届“全国美展”,第8、11、12、13、16届“全国版画展”,“2013·金陵百家画展(版画)”等。2009年领衔主创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2013年创作版画作品“汉代太学 独尊儒术”入围由中国文联、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过程。

2008年、2009年获“美术报年度人物提名奖”;2012年12月被评为“中国书画报2012年度书画人物。”

其作品多次出国展出,其艺术成就编入《安徽百科全书》……

 

印象张国琳

 

在中国绘画史上,能够集油画、国画、版画、水彩水粉画、素描等于一身,并取得卓著艺术成就的画家,廖廖无几。

而张国琳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一位有着阳光味道和纯真灵魂的画家!

他是一位为艺术而生和为艺术殉道的画家!

他是一位在努力寻找着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的画家!

他是一位彰显强烈艺术个性和浓烈宗教情结的画家!

他真诚执着、心存善良、淡泊名利,一生都在追求着精神的满足,力求让自己的人生达到完美!

他低头做事、抬头看天、目中无人,永远都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努力推动着版画事业的发展!

遗憾的是,正是这样一位画家,却在不断追求和完美中患上了强迫综合症!

    是强迫症精致了他的艺术?还是艺术诱惑出他的强迫症?

一 穿越童年情思

嬗变——在梦开始的地方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多年前,曾读过前苏联教育家这则有关于人与生命的思想命题,及至今天,当我将目光投入张国琳、试图从人生的源头对他进行解读时,他的所有行为,正好契合了这句话的含义。

1951年,张国琳出生在电力工人之家。作为安徽电力的开拓者,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的父亲从北京学习回来后,就一心扑在安徽电力事业的发展上,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最后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母亲早年参加过地下革命工作。张国琳姊弟四人,父亲去世时,他才五岁,最大的姐姐10岁,最小的弟弟还在襁褓之中,而三十岁的母亲却显露出异常的执着和坚强,带着四个孩子搬出了单位分给父亲的楼房,住进了工人宿舍,艰难度日。

母亲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淳朴、善良、隐忍、坚强。母亲的母亲是位居士,受她的影响,母亲也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依靠着信仰的力量,母亲在她的女性本质之上,又添加了一种宅心仁厚、生性仁爱、慈悲平和的神性状态。

母亲广种佛缘,积德行善,奉献为天。由于母亲的慈祥和仁爱,她曾做了一件在安徽电力系统被誉为最有意义的事情。

刚解放之后,电力系统百废待兴,电厂领导找到母亲说,我们现在好多职工的孩子没办人带,致使他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组织的支持下,母亲克服一切困难,带领电厂一帮家属,不计报酬,筹建起了淮南电厂幼儿园——这是安徽电力系统首家幼儿园。

母亲以自己的性格,无声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们。母亲时常告诫他们说,你们虽然不是干部子弟了,但你们要像父亲一样,学会坚强和忍耐,立志成才,积极向善……

被母亲植入了张国琳骨子里的,除了信靠与解脱、崇拜与获得、施爱与向善等思想之外,就是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做一个认真学习努力做事的人。

受母亲的影响,这个在六岁便开始读书的孩子,不仅学会了吃苦耐劳,正直善良,积极行善,还喜欢上音乐、绘画、写字、唱歌、写诗等。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沉醉在艺术的天地里,张国琳的眼中是画,心中是诗。此时,早已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比艺术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了,仿佛他天生就是为艺术而生,那种沉醉与痴迷,绝非一般人能比!

与众不同的卓越天赋,使张国琳一直奔跑在同龄孩子的前面,并有着和其他童年孩子不同的思想。从那时起,他的脑海里时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奇妙想法,便伴随着一种幸福的感觉和真切的期望在心底滋生出来。学生时代,只要有时间,他就经常一个人去八公山、舜耕山,去体验山水精妙,去体悟禅宗文化,并藉此深深爱上大自然的山水。

或许,禅性就这样悄然地种在了他的幼小心田里。

张国琳就是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代。淮南独特的地理环境铸造了他的基本性格。他习惯了没有父亲的荫护,习惯了母亲的谆谆教导,习惯了在严酷的条件下寻求生存的机会,习惯了对自由、平安、快乐的盼望!

高中时,张国琳喜欢上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我要抛弃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朝我走来。”因为这首诗,1968年高中毕业后,没有家庭背景的他,选择了从军,带着母亲的嘱咐,远离故乡,戍守西北,正式开始了一个男人的人生旅途。

 二 绽放青春梦想

力量——启蒙中对抗

    过往的种种坎坷在张国琳的身心上留下的深深烙印,让他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自己:无论命运让你走到哪里,你都要做一个开心、坚强、豁达、向善、乐观之人,在充满荆棘和浮沉的境遇中绽放梦想!

而今,当张国琳站在西北这片土地之上,百感交织!大漠的苍茫,黄河的壮阔,让他看见了塞外雄奇的景象:在浩瀚无垠的大沙漠上,孤零零的浓烟拔地而起,笔直地冲上云霄;而横贯千里的黄河上空,一轮孤悬欲坠的红日却显得格外浑圆……此时,他想起了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美丽的景色于张国琳来说,说是壮观,不如说是悲壮。他的心也孤独到了极点。

不是因为他在部队农场干农工、做泥瓦匠,也不是因为他在部队当篮球队长,而是这里太遥远、太空旷、太寂寞了。无边的大漠上,除风沙、毒日、星星外,连一头母狼都见不到。

曾经有段时间,他非常痛苦,甚至于不想留在部队,更不想提干。可他是篮球队长,部队不让他走。无奈之下,他只好以读书来麻痹自己,解脱自己。为填补自己的心灵空虚,他疯狂地读书,白天,他读中外红色经典小说、诗歌,晚上却偷偷读一些浪漫抒情的中外名著……沉浸在无限缠绵的故事里,有时,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与其说他是在刻苦学习,不如说他是在放松灵魂。

这种游弋或徜徉,让他其乐无穷。

读书之余,张国琳看见周围许多战士都在业余时间认真画画、写字、雕刻,他很好奇,伸长脑袋问他们:“做这些有什么用?”

战友们哄笑他:“你土啊,我们要参加美展啊!”

其实,张国琳知道,他们是想成名成家,是想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到一条出路。不过,那时候“成名成家”是贬义词,被誉为走白专道路。张国琳想,我这个篮球队长再过五年也就打不动篮球了,如果做个画家,或者做个书法家、篆刻家,这是一辈子的事情,像徐悲鸿、齐白石那样,不愁将来没有事干!

部队是座大熔炉,淬炼了他的刚强,锻造了他的意志,磨砺了他的坚韧;

部队是座大学校,教会了他的责任,树立了他的观念,明确了他的理想。

于是,张国琳开始学画画。童年时的涂鸦,少年时的描红,中学时的临摹,让他对书画一直充满着喜爱和渴望。如今当他再次拿起画笔的时候,心里充满着久违的感动。

但他和那些战友们不同。在画画之前,张国琳到图书馆找到了好多文革前的美术杂志,其中还有俄国著名油画家列宾、克拉姆斯科依、苏里科夫等人的画册。在反复研习了半年之后,他胸有成竹,开始画画。

像梵高一样,张国琳也是27岁才开始学画。他有太多情绪需要表达而顾不上去学习画技,只有在不断画画表达中提升自己。

1974年,张国琳在北京装甲兵创作组受教于画家周思聪先生,正式开始了绘画艺术的启蒙。而更多的时间,他会走进大自然中,去问禅、悟禅,在静悟中寻找艺术和自我的本源。他行走在西北边陲的风景里,对景写生。一幅幅油画写生稿使得黄土高原的广博、旷达扑面而来,浓郁的西北风情跃然纸上。

    张国琳在选择美术的同时,也被美术所选择!

艺术诱惑着他,使他吃不饱睡不香。战友们都很奇怪:这么一个充满朝气、乐善好施、活泼可爱的人怎么会变成艺术的清教徒?

虔诚于艺术后,部队每次出墙报、宣传栏等任务,他都会请战,义务的全部承揽下来,以自己独有的艺术情怀,完成自己的心灵誓约。

殉道般的折磨和寂寥,让张国琳从生活和自然当中感受到了激动和冲动。他是那个时代早熟的美术天才。1977年,他以诗歌性的语言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创作了第一幅油画作品《永葆革命青春》,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幅作品被入选了“全国‘双庆’美术作品展”,并被编入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工农兵形象选·五》画集。

张国琳的思想、学养以及人生体验,决定了他的审美特征。他的创作,重视语言艺术和艺术表现形式,把自己的审美体验、思想和气质,凭借自己的视觉经验表现出来,把艺术实验历练成一种视觉实体。  

1978年,在宁夏自治区创作组,张国琳曾受到蔡亮、梁玉龙、郭全忠等画家的指导。炽热的情感,卓越的才情,又让他不满足于油画的痕迹。他更喜欢让自己的思绪游弋于刻刀与木版之间。期间,他创作了独具一格的版画作品《戈壁笛声》《西北》等组画。

上世纪七十年代,张国琳的绘画技巧得到了快速提升。鉴于他的绘画成就,1984年,张国琳被部队推荐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

中央美院这所著名的学府,不仅赋予他扎实的知识、活跃的思维,还富于了他极富个性的创造力。期间,他创作版画组画65幅刊发于《大千世界》;1985年版画作品《高原秋爽》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十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画廊收藏;1986年《美术》月刊6期“画家介绍” ,《人民日报》1988年10月25日版;版画组画12幅《山海经变》发表于《美术》月刊12期……

这组版画的完成,是张国琳艺术创作走向全新旅程的第一座里程碑,使他二十多岁就成为了大西北小有名气的军旅画家。

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也不受学院派“循序渐进”的限制,那段时间,张国琳漫无边际地在国画、油画、版画等各个美术门类中自由探索,画出了一批讴歌战士心声、反映西北部队生活的美术作品,并在全国各类美展中登堂入室、频频亮相、不断获奖。因此,这也决定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使他走上了苦行僧的研修之路。

1989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合肥市文化馆工作后,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画家,并正式进入了个人艺术创作的探索时期。

三 探寻艺术滥觞

反思——寻找灵魂的出口

安徽的“徽派版画”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饾版与拱花印刷术,对国内外版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新徽派版画”诞生。这批领军人物当属赖少其、郑震、周芜、师松龄先生,他们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影响和带动着安徽版画创作的发展。

张国琳回到合肥后,作为新一代著名版画家,“新徽派版画”这股新鲜的艺术血液让他对版画创作有了一种更为深沉的思考。在继承“新徽派版画”风格的同时,他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开拓创新,使“新徽派版画”由圈内而圈外,由省内而省外,由国内而国外,声誉日隆,成为中国版画界一道闪光品牌。

受母亲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张国琳的心灵有了皈依。来到文化馆之后,他曾读过《熵》与《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让他发现了东西方哲学的共同所在。心灵的皈依,又为他更深入地感知到了哲学与艺术的特质,创造了一个更为真实、具象的环境。而对佛、道、儒三家宏旨义理的荟萃、对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精华的融化、对中西方美学元素的汲取与融合,使他开创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这一过程中,他尤其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墨语言有进行了新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在一种人生禅性之下进行的,既有对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的传承,又容纳了对笔墨语言的现代性思考,更带有灵性的光芒。他有意识地将它们应用到一些特别的题材上,以期待解构传统或重建新艺术的可能。

张国琳情感丰富且善于思辨、观察,每时每刻都在寻求着个人艺术生命的不断突破。随着艺术空间的不断拓展,现在版画的语言较之以往显得更加丰富。作为职业画家,几乎每一年,张国琳都有作品入展全国美展并获奖。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开始追求淡雅、自如的东方绘画风格,多以静物和人物为创作内容,艺术创作日趋成熟。他的代表作版画作品《花》系列组画50余幅,其中近半数参加全国美展及出国展出并获奖,多次在《美术》月刊发表。

二十一世纪初,张国琳多次应邀赴亚洲、欧洲、美洲等地举办画展、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回国后,他对中西绘画的起源、延伸、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叔本华到萨特,从西风东渐到85’美术思潮,甚至还有东方神秘主义以及秘宗佛法,他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了全面的认识和探索。在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并存中,他开始反思并寻找更能凸现艺术作品深沉思想和特质的创作手法及风格,开始探索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随即,画风也转为严谨和理性。他沉浸于此间的快乐,以一种平心静气的状态雕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天地。

对自然科学、哲学以及美学的探知,使得张国琳以极具穿透力的目光,发掘出文明对于社会及人类精神的某些影响,从而引至了他作品风格的鲜明变化,进入了带有主题性和价值倾向的创作,将自己的版画艺术带进全新的境界。

    2001年,他开始创作表现80位安徽历代名人的中国画人物组画《江淮风流》;2003年,他开始参与主创巨幅工笔重彩人物画《安徽历代文化名人图》,2004年,该作品入选了“首届全国壁画大展”“第十届全国美展壁画展”;2005年,他再次主持创作《安徽历代文化名人图》,并获“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大会•美术特展”金奖……

2005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始启动。当年,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签下的那份契约,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为创作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安徽省文化厅文艺处成立创作组,组织画家多次到凤阳小岗村等地体验生活,集体创作了大型巨幅作品《生死印》。

其实,艺术越是深入观念和灵魂,就越是与宗教相接近。作为首席画家,张国琳以一种传承、一种弘扬、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倾心投入到版画《生死印》的艺术创作之中,他用心灵和历史对话,他用人格、品质在诠释着一种精神。

对于生活的体悟性表现,对于生活的写实性描绘,使得作品《生死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农民在一种忐忑、茫然的情绪按下鲜红手印的心路历程,刻画细腻,立意新颖,具有史诗般的崇高和魅力。

独特的构思,非凡的技巧,使得张国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中国版画界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地位。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接连领衔主创完成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多次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创作了《生死印》。由于他不停地走进生活,不断地去挖掘和探寻感人的故事,从而赋予了作品以时代精神。

他的作品,有的入展全国美展,有的选送到国外参展,期间,他还多次受邀赴韩国、香港、伊朗举办画展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其实,和艺术创作成就相比,他在组织工作上的成就更大。外界可能不知道,张国琳的时间百分之六十用于组织工作。

自2003年起,他先后策划并组织了“合肥工笔重彩画创作群体”“合肥版画创作群体”“合肥主题画创作群体”,以及《2006合肥国际藏书票提名展》《2010合肥版画深圳观澜展》《2006安徽·合肥工笔重彩画晋京展》等。《2006安徽·合肥工笔重彩画晋京展》后,在全国掀起了“安徽工笔重彩画群体现象”热潮。

除此外,他每年都要出版一部书,迄今为止,共出版了国画、版画等美术作品集十余部……

随心所欲的创作状态,以及驾驭题材的能力,令他这一时期的版画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巨大的荣誉,使张国琳获得了2007年度“合肥拔尖人才”荣誉称号。2008年,他被推荐为北京奥运会合肥段奥运火炬手,参与了圣火在合肥的传递活动……

多年来,张国琳对于艺术题材的延续、艺术本身与精神内涵等多方面的思考,都有着极具前瞻性的探索。也得益于此,所以,怀着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领悟和弘扬,张国琳这才跳出了艺术单纯的表象,转而怀揣着一种“清虚空明”的心境,将具有中国特点及融合民族传统审美精神的思想内核,化入到具有探索性的作品当中,并最终悟到了一种艺术的“灵境”与“禅境”……

四 皈依心灵故乡

超越——形式主义的樊篱解构

生命气息和宗教情结,是张国琳艺术生命的有机体。在他的艺术人生中,始终被两股力量涌动着,一是宗教,一是激情。宗教规范着他为人处世的道德,激情给了他艺术生命的灵性。

作为一个东方文化的忠守者,作为一个艺术的清教徒,作为一个成熟理性的艺术家,艺术过程与思想成熟所带来的思想叠加,让张国琳于理性中不断的自由发挥着情感,而他的目光却也绝不囿于一面或者另一面,多方面的艺术观照,透出了他思想与智慧的光泽。

如果说鲜明的民族特色、饱满的时代精神和真诚的个性创造,是张国琳的艺术作品所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感受,那么,炽热的情感、奔放的线条、灵动的笔墨、动感的造型,则无疑昭示着张国琳用画笔构建了一种文本的秩序,重塑了全新的艺术美感和境界,呈现出了一种心灵化的特点和对文化精神的守望姿态,并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观察方法与艺术视野。

他在传统文化的孕育与滋养中,对传统艺术所生出的颤动、憧憬和坚持中,冷静地跳出了浮躁时代所给予的精神束缚,并在不断进行着的冲击与守望、遗失与坚持的斗争中,突破了艺术家这一狭隘概念,转而在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上,在培养新时期当代艺术人才上,有了新的探索,获得了新的发现。

目前,安徽的版画创作,面临着人才匮乏的严重问题,急需新生代的承接。虽然他已经退休,但作为安徽版画的领军人物,他一直在焦虑着这一问题,甚至感到巨大的焦急和痛苦。

艺术传承要从青少年开始。要抓青少年美术教育,须从中小学美术老师开始。在合肥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每年,张国琳都要义务地培训一批中小学美术教师,决心将版画艺术渗透到中小学生中去。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张国琳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其实是一种强迫症的典型表现!

这种强迫症从小时候到现在一直伴随着他。或许,正是这种强迫症,才使他的人生和艺术达到了极致的境界?

患有强迫症的张国琳,在学生时代,强迫自己学习;在部队,强迫自己成长;在工作中,强迫自己兢兢业业;在创作上,强迫自己精益求精……

患有强迫症的张国琳,在教学的同时,丝毫没有放下国家重大题材画的创作。好多同行质疑:你办班教学,有时一讲就是一上午、或者一下午,又不收费,甚至倒贴一些费用,图的啥?

张国琳都一笑了之。他心存善良、淡泊名利,无论是在北京、在甘肃还是在合肥,周围都聚有一大批朋友。在他的心里,国家已经给了他优秀党员、劳模、先进工作者等等太多太多的荣誉了,目前他需要做的,就是像母亲一样: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张国琳说:“我要感谢这些老师们才对。是她们在不计报酬地帮我传递着我的思想和艺术!”

不仅如此,对所有年轻的画家和绘画艺术爱好者,张国琳也在都艺术创作上做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尽心辅导他们学习,尽力指导他们创作。

对于他的举动,有人说他是偏执狂,不让干什么就偏要干什么,不计后果;有人说他是典型的强迫症,自己要求自己这样去做。但不管别人怎么说,张国琳我行我素,低头做事、抬头看天、目中无人、不计报酬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一切。

丰子恺先生曾说过:“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而张国琳在艺术上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同时也把培养美术人才当作一门更复杂的艺术,这或许是他虔诚于宗教而致使灵魂回归生活的一种诠释吧!

他是义务教育的实践者!

他是传道解惑的践行者!

他是文化艺术的传承者!

他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和归宿!

突然想起黑格尔一句话:“艺术到了最高阶段是与宗教直接相联系的”。张国琳之精湛艺术,张国琳之无私奉献,张国琳之生活态度,其实都是他内心宗教情结的一种自然流露而已。

 

结束语

关于张国琳,就像关于自然,关于上帝,关于宗教,是个永无止境的话题。

走在他的艺术光芒之下,徜徉在他的艺术长廊之中,你突然会感觉到,他不仅能“散我不平气,洗我不知心”,还能让你癫狂、让你痴迷,甚至让你死去活来。

是艺术的美丽?还是人格的魅力?

和梵高不一样,张国琳不会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会割断了自己的耳朵。他的作品,总有种抒情、深邃和高远的境界,还有一种宗教般的宁静和凝重,激越般的呼唤与呐喊。

多年来,张国琳一直虔诚地、孤独地、默默地行走在艺术的大道上。他的作品,题材变了,精神没变;角色变了,关怀没变;现实变了,追求没变;生活变了,良知没变……

记得中国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曾在其自传中这样言及艺术:“我不知道艺术之为事,是否可以当作人生一杯美酒?或是一杯苦茶?如果其然,我当竭诚来烹一杯苦茶,敬献于大众面前。”

张国琳的作品,不管酿的是美酒,还是泡的苦茶,其中最令人回味的,仍然是洋溢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最浓郁的宗教情结!

高贵地站着,高尚地活着,高兴地做着,高傲的笑着……张国琳用自己一惯秉承的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顽强拼搏的人生态度,不断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顽强地拼搏着自己的事业,完美地升腾着自己的生命!

退休后,他除了将老一辈画家的作品整理成册、担任关工委领导、继续免费开班办学外,还一如既往地坚持主题性创作。2010年至2011年,他主持创作了超大幅中国画作品“大建设者”、“印象合肥”、“黄山神韵图”、“庐州遗韵”、“壬辰大别山”等作品,2013年,16幅版画作品《黄山神韵》已被国家邮政总局制作成为“个性化邮票”,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当一片叶子使你落泪时,它就不再是一片叶子了。

张国琳就是这片叶子。

好在他的强迫症还比较轻微,好在他的宗教情结非常凸显,好在他对艺术有清醒地思考,好在他身边围有大批朋友,好在他有一颗年轻的心态……一切的一切,不必多说。



新闻来源:中国美术家注册网

中国美术家注册查询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美术家注册查询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美术家注册查询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消息来源:中国美术家注册查询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消息来源:XXX”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